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药品名称 适应症 药物分类
附子药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附子药典
【拉丁名称】
RADIXACONITILATERALISPRAEPARATA药典
【汉语拼音】
FuZi
所属类别

中药材 >> 温里药

古籍出处

《神农本草经》

基原

子根加工品——来自《中药材正名词典选用》

主要产地

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来自《新版中国中药数据库选用》

采集

夏至至立秋间采挖,摘取子很,除去泥土、须根,称为“泥附子”,再按大小分类,进行加工。1.盐附子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晾晒,并逐渐延长晾晒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2.黑顺片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3.白附片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疏黄熏后,晒干。——来自《临证用药配伍指南》

炮制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炮附片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

贮藏

盐附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防潮。注:盐附子仅做[性状]检测。——来自《2010药典》盐附子置明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防潮。——来自《临证用药配伍指南》

药性

辛、甘,大热;有毒。

归经

归心、肾、脾经。——来自《2010药典》

应用

1.配干姜,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虚脱症。2.配黄芪,治阳衰而表不固,汗出不止者。3.配人参,治因大出血而致亡阳者。4.配桂枝,治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属于寒湿偏胜者。5.配茯苓,洛阳虚水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肢体浮肿,苔白不渴,心下悸,头眩,脉沉。6.配肉桂,治肾阳不足,腰痛膝冷,脾阳不振,寒冷腹痛,肺寒喘咳。7.配连黄,治热结心下,院腹痞闷作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兼见阳虚不固,汗多恶寒,肢冷脉弱等症。8.配大黄,治寒实积滞所致的便秘腹痛等症。9.配桑白皮,治肾阳不足,肺气不降而见的水气浮肿,小便不利,兼见端咳上气者;亦治慢性肾炎,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10.配白术,治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或脾虚寒盛,水湿内停之症;亦治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关节、肢体关节疼痛之痹证。11.配熟地,治元阳元明两虚之面色少华,头晕耳鸣,腰膝酸痛,阳萎、遗精,脉细而弱等症。12.配人参、山英,治汗脱亡阳。13.配白术、茯苓,治阳虚水肿,小便不利等症。14.配山萸肉,熟地,治阳虚体衰,常见久患慢性病者或老人体弱。15.配干姜、炙甘草,治脾阳不运,阴虚内盛,脘腹冷痛等症。16.配熟地、当归,治贫血。17.配桂枝、白术、甘草,治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等症。18.配干姜、党参、白术,治肠鸣腹痛,胃院痛,日吐清水或粘痰,大便稀烂或泄泻,手足欠温等症。19.配杜仲、杞子、淮山,治肾阳虚弱,下半身常觉冷,腰膝酸软冷痛,小腹冷而有牵扯痛等症。20.配人参、龙骨、牡蛎,治大汗淋漓,手足厥冷,气促喘息等阳气暴脱之症。21.配桂枝、白芍、黄芪,治阳虚自汗。22.配肉桂、熟地、山茱萸,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23.配人参、麦冬、五味子,治各种休克。24.配人参、白术、干姜,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症。25.配肉桂、干姜、炒白术,治心腹冷痛,食少便溏,畏寒肢冷。26.配肉桂、熟地、莬丝子、山萸肉,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畏寒足冷,阳痿,滑精,小便频数等症。27.配茯苓、白术、生姜、白芍,治阳虚水肿。28.配肉桂、干姜、炒白术、炒黄芪,治慢性肾炎,面白,浮肿,尿少。29.制附子配薏苡仁,治胸腹冷痛。30.制附片配淡干姜,治中寒吐泻,腹痛,阳虚欲脱,四肢逆冷,脉微细无力等症。31.制附子配肉苁蓉、甘草,治肾阳不足而致的腰膝冷痛,阳萎,水肿等症。——来自《临证用药配伍指南》一、对相反配伍的研究(一)实验研究现代药理对附子与贝母、白敛、半夏、瓜蒌等相反配伍进行了许多研究。如莫氏等进行了附子与浙贝母、瓜蒌、白及、白蔹、川贝母配伍前后对脾虚型病理模型小鼠肝、脾、肠的病理改变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给小鼠分别灌服以上各药的汤剂后,肝、脾、肠的慢性炎性和损伤性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较蒸馏水组恢复差,说明附子分别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后,肝脾病变均较单用时减轻,其中以附子瓜萎、附子浙贝母组恢复最好,附子白蔹、附子川贝组次之,附子白及组则稍重于蒸馏水组。江氏对附子配伍浙贝母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脾虚条件下,给动物灌服附子浙贝母合剂后,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杨氏的实验研究表明,附子与白及合用后,其抗小鼠心律失常的作用优于附子和白及。这表明,附子与上述某些药物合用,在某些方面非但没有不利,反而有益。但更多的研究认为,附子与上述药物配伍,虽然未见明显的增强其毒副作用,但对病理条件下的动物的恢复不利或降低疗效。如杨氏等在附子与部分相反药物配伍对动物心律失常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附子与浙贝母配用后,其抗小鼠心律失常的有效率略高于附子的疗效,但低于浙贝母的疗效;附子与半复合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降低。又据萧氏等研究显示,在“脾虚”条件下,附子与半夏配伍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但对脾虚型小鼠的血清蛋白含量的恢复不利,对肝、脾、肠组织炎性或损伤性病变重于单味药组,提示二者配伍用不是绝对禁忌,但并不等于绝对安全。又据萧氏等报道,在“脾虚”条件下,瓜蒌与附子配合用,对小鼠的体重、心率、电刺激阈值的影响未见明显差异,肝、脾、肠病变也未见明显加重,但红细胞明显降低,血清总蛋白的含量差异虽不明显,但球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附子组,A/G值倒转,心电测定二个导联的R波电压降低,故认为配用仍应慎重为是。郭氏等观察了附子与川贝母配伍后对“脾虚”小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认为附子与川贝母合用,末见显著的毒副作用增强,但有降低川贝母及附子升高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的趋势,故对肾上腺功能的恢复不利。毛氏等在附子配伍白蔹对“脾虚”动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发现,附子、白蔹配附子、白蔹单用时比较,对脾虚型小鼠的体重、电刺激阈值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对肝、脾、肠等组织的炎性或损伤性病变的恢复不利,因此认为,在特定的脾虚病理模型条件下,附子与白蔹不宜同用。毛氏等在附子与白及配合后对脾虚病理模型动物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附子与白及配伍,虽未出现动物死亡,但对部分病理生理指标的改变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不是绝对禁忌,并不等于绝对安全,仍应慎重。(二)临床应用尽管对附子反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及的实验研究结果不一,但相反药对的临床应用者古今皆有。刘氏、高氏对明清以来129家医案中十八反的临床应用作了统计,结果表明,在486个反案的683对反药中,各对反药均有应用,其中以附子配半夏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51.68%),附子配瓜蒌也有4.98%,配贝母为2.49%,配白蔹为0.44%,配白及为1.61%。在附子配半夏的353反药组例中,仅生附子配半夏1例产生不良反应。说明古时应用相反药对治病并不鲜见,而个别病例服药后产生不良反应则说明,附子反半夏也并非无道理,但产生不良反应者毕竟是少数。刘氏、高氏又对建国以来临床应用十八反药对的22542病例的29337对反药进行分析,其中以附子配半夏的为1484对(占5.06%),附子配瓜美为72对(占0.24%),附子配天花粉为194对(占0.66%),附子配川贝为11对(占0.04%),附子配浙贝为78对(占0.27%),附子配白蔹为21对(占0.07%),附子配白及为453对(占1.54%)。而在此1484例用附子反药对中,只报道有1例发生副作用者,即以小青龙汤加熟附子,治疗阴虚咳喘者,药后2h,患者全身起风团样皮疹、瘙痒难忍,后去半夏治之,瘙痒顿减,皮疹渐退。说明现代临床应用附子配反药疗疾者不乏其人,而且认为在临床中破例配伍治疗某些疾病而能提高疗效者也并不鲜见。如余氏、刘氏等以附子配半夏治脾肾阳虚、水饮射肺之咳喘,阴虚阴盛、水湿犯胃之呃逆证;用附子配瓜蒌治阴寒内盛、心阳不振、不通则痛之胸痹证;用附子配川贝母治阳虚痰饮之喘息证;用附子配白及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均取得疗效,并且认为上述配伍,虽属相反药物,也属配伍禁忌之列,但临床使用并未产生不良后果,反之还可取得较明显的疗效。刘氏、邹氏用附子配瓜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观察,其结果提示,在所用剂量下(含熟附子12g,全瓜篓15g),对阳虚痰湿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均无影响,对部分血清酶、白细胞计数、血沉、心电图等诊断指标的恢复亦无影响,患者服药前后,亦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但从临床观察所见,对于阳虚痰湿型AMI的治疗,对临床症状的缓解,确有疗效。从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可看出,对附子反诸药的认识褒贬不一,但较为统一的是,附子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等配伍,未见明显地增强毒副作用(除极个别者外),部分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认为其反药配伍还能提高疗效。依据古今的研究资料,似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附子与诸反药并不是绝对配伍禁忌,只要辨证正确、运用得当,还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但对某些疾病的病理指标的恢复或无影响或出现不利的结果,以及个别病例也可出现不良反应,故在临床应用中,如非特殊需要,总以慎重为宜。二、减毒增效配伍研究(一)附子配干姜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代表方剂为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二药伍用,不仅增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而且相杀相畏,可降低附子毒性。现代实验研究对此配伍亦做了广泛深入地探索,证实了其增效作用,探明了其解毒机制。在毒性方面,小白鼠的急性毒性实验表明,二者配伍后的小白鼠半数致死量(1D50)远远大于单味熟附子的半数致死量,差异显著;裴妙荣等人利用薄层扫描法对附子单煎、附子干姜混煎中毒性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共同煎煮后,予姜减少了附子中3种有毒乌头生物碱含量,从而使其毒性大大降低。在药效方面,药理实验表明,干姜本身无明显强心作用,但由于配伍关系,干姜可使附子的强心作用明显增强;而通过对麻醉家兔低血压状态的升压效应实验表明,干姜尚可加强附子的升压效应。由此可见,附子配干姜“行”、“止”相伍,效增毒减。(二)附子配甘草正是由于甘草解毒调和作用卓著,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常用附子配甘草,利用甘草监制附子的毒性。甘草对于附子相制作用及其机制也已被现代实验研究所证实。小白鼠毒性实验表明,单用一定量的附子能引起动物死亡,但附子与甘草配伍煎煮,则可完全避免动物死亡。利用薄层扫描法对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所含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发现,甘草可以减少附子中所含3种有毒乌头生物碱含量,并且随甘草用量增加,乌头生物碱含量相应减少。有人经实验发现其解毒机制是由于甘草中主要解毒成分甘草酸可以与附子中所含生物碱结合成难溶的盐类,从而使之含量减少。附子配伍甘草,不仅可以降低附子毒性,也可增其疗效。首先,甘草与附子相伍可加强附子回阳救逆作用。上海第一医学院自拟的稳压汤中即用附子和甘草配伍,对稳定患者血压、消除对升压药的依赖性有一定作用。有报道认为,甘草本身并无强心作用,但与附子同用,较单用附子更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增强。而通过对麻醉家兔低血压状态的升压效应实验也表明,甘草可加强附子强心升压效应,并使之作用更加持久。附子与甘草同用还可增强附子祛风除痹止痛之功。由此可见,附子配伍甘草,缓急相合,减毒增效。(三)附子配大黄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温下药对,为典型的寒热配伍二药相合,一热一寒,温通并行,辛苦通降,相反相成。附子伍大黄,可佐制附子中乌头碱的毒性,原因是大黄中含有鞣质,与附子配伍后可生成不为肠道所吸收的鞣酸乌头碱盐,从而达到解毒目的。同时二药相伍,还可以增其疗效,扩大治疗范围。附子、大黄配伍与单用大黄或附子组相比,可使寒积便秘型小鼠排便时间明显缩短,排便量明显增多,同时使其肠蠕动作用也得以加强。二者相伍还可以扶阳降浊,有降低由于肾功能衰竭所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的作用。利用大黄化瘀通利、通腑降浊,可减少代谢产物的堆积,并加速它们的排泄,明显降低积血中非蛋白氮;附子气味雄壮,可振奋慢性加肾衰之衰惫脏气,提高整体免疫功能。由此可见,二者相伍既可加强代谢产物的排泄,又提高了机体免疫功能。李在邠等对大黄附子汤还进行了抗缺氧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大黄附子水醇法提取液对急性缺氧动物模型有不同程度的措抗作用。此方中虽含有细辛,但仍可为临床上应用大黄附子配伍治疗缺氧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一定实验依据。(四)附子配木通运用附子治疗风湿清痹证时,多与木通配伍,以木通监制附子毒性,且增强其祛风湿痹痛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附子配伍一定量的木通,可明显降低附子的毒性,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木通剂量增加,附子毒性相应降低,且发现附子、木通各单煎混合或混煎后,其乌头生物碱含量明显下降。从增强附子祛风湿止痹痛疗效来看,二者相伍亦有重要意义,附子配伍木通后小鼠不同时间痛阈值比附子单煎组有所提高,其阈值提高百分率也大于附子单煎组及对照组;附子木通混煎组一定时间内小鼠扭动次数也明显减少。附子配伍木通组小鼠不同时间内右后足跖肿胀率均明显降低,同时还发现附子与木通配伍后的镇痛抗炎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木通用量增加,其协同作用有所增强。(五)附子配生地二者合用,刚柔相济,补阳之中得以阴配,强心之中得以滋养,况且生地黄以其柔润益阴清热之用,可制附子刚燥之痹,使其温之无虞。一寒一热,一柔一刚,一润一燥,一阴一阳,可收抑毒增效之功。在减毒方面,附子配伍生地黄后的混煎剂中乌头碱含量大为降低,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地黄配伍用量的增加,乌头碱含量也相应降低,但在单煎混合液中乌头碱含量变化不大。由此推断,其解毒原因与二者在共煎时产生的反应有关。在药效方面,经动物实验发现生地黄可以加强附子对抗维拉帕米所致心动过缓及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作用,表现为可明显改善房室传导阻滞,加快心率,并较迅速地恢复正常窦性心律,还可以减少维拉帕米中毒导致的动物死亡数。由上述可知,生地黄强心兼能清热护阴滋养,不仅可助附子通利,有利于心脏传导功能恢复和心肌炎症消除,增强抗心律失常作用,还可监制附子刚燥,削减附子毒性。(六)其他配伍除上述外,临床上还有许多药物与附子配伍后可达抑其毒扬其效的双重效应。如附子与白芍配伍,一温一凉,一辛散一酸收,一急一缓,一刚一柔,既可以白芍补虚和营之功缓附子劫夺营阴之弊,又可以附子斩关夺将之力,行白芍畅达之性,使其相反相成,开痹止痛之功尤佳。实验结果表明,附子白芍配伍应用,在改善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T波变化、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促使血小板解聚、调整血浆cAMP/cGMP比值等方面的作用均明显增强,初步揭示了二药配伍的科学性。附子与黄芩、黄连配伍,以芩、连之苦寒、附子之辛热而达寒热互制、清温并施之目的;附子与粳米、蜂蜜相伍,一急一缓,以粳米、蜂蜜补虚扶正、顾护胃气,避免或减少附子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参附注射液对实验性心衰、室性颤及人肌细胞呼吸的影响:韦文哲等报道,人参与附子组成复方(每ml含生药1.0克),有协同作用,还出现新的抗心衰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明显降低附子加快心率和易引起的心律失常的毒副作用[7]。——来自《有毒中药》1.《本草经集注》: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2.《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3.《本草纲目》: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吱汁、稷米。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来自《新版中国中药数据库选用》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来自《2010药典》

用法用量

3~15g,先煎,久煎。——来自《2010药典》内服:煎汤,3~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适量。——来自《临证用药配伍指南》一、四逆汤附子5~10g,干姜6~9g,炙甘草6g,附子先煎lh,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主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等。(《伤寒论》)二、参附汤人参9g,附子6g,水煎服,阳气脱陷者倍用。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手足逆冷,头晕气短,汗出脉微等症。多用于急救。(《正体类要》)三、霹雳散附子烧灰,存性,为末,蜜水调服。治伤寒阴盛格阳,燥热而不欲饮水者。四、附子理中丸黑附子(炮)、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炮)、甘草(炙),共为细末,炼蜜为丸。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心痛,霍乱吐痢转筋。(《阎氏小儿方论》)五、附子散附子、泽泻、灯心,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2]。(《普济方》)六、椒附丸炒川椒、炙桑螵蛸、龙骨、山茱萸、炮附子、鹿茸(酒蒸)为末,酒糊丸,每六十(60丸),空心(空腹服)。治病久而重,其人虚甚[9]。(《丹溪心法》)——来自《有毒中药》内服:煎汤,3-9g(炮制品),回阳球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内服宜制用,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来自《新版中国中药数据库选用》

鉴别用药

1.性状鉴别(1)盐附子圆钳子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弃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筋脉(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2)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2-5m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筋脉(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以片大、均匀、棕黄色、有光泽者为佳。(3)白附片为纵切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3mm。以片匀、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2.显微鉴别乌头(侧根)横切面:后生皮层最外为1列黄色木栓化细胞,其余为8-9列扁缩的细胞,壁黄色,木栓化,有少数石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较小。韧皮部占大部分,细胞中含淀粉粒,散有小形筛管群;偶见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形成层环略呈五至七角形。木质部能常位于形成层角隅的内侧,导管略呈“V”形或放射状排列;木薄壁组织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3.粉末特征:灰黄白色。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球形或圆多角形,少数长圆形,直径2-20μm,脐点呈点状、十字状、人字状;复粒由2-7粒或更多复合而成。②后生皮层碎片少见,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瘤状突入细胞腔,胞腔内含棕色物。③石细胞少见,散在,直径约53-125μm,纹孔明显。④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0-48μm。制附片主为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组织碎片。——来自《新版中国中药数据库选用》

古籍摘要

暂无

化学成分

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不良反应

附子中含乌头,虽其含量较乌头为低,但因服用不当而引起中毒;除服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外,与机体敏感性有关。《本草汇言》: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附子中亦含乌头碱,虽其含量较乌头为低,但因服用不当而引起中毒者却屡见不鲜。其原因除与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及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有关外,与药物品种及服法等也有密切关系;曾有1例用云南腾冲所产附子3钱煎后连渣服下,即引起严重中毒。中毒表现与乌头基本相同,如口唇、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间或抽搐,严重者心跳、呼吸暂停,心电图显示室性过早搏动,而呈阿-斯二氏综合征象。中毒者如能及时抢救,一般均可恢复。此外,曾报道1例用附子外敷脐部引起接触性皮炎,可能系过敏所致。——来自《新版中国中药数据库选用》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

CCMTV用药云助手交流群

CCMTV洞察—药械沟通1群

用药云助手

药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