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晚期HR+乳腺癌遇见口服SERD:持续缓解14 个月的全病程启示录
CCMTV肿瘤频道 4480次浏览
2025-03-07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肺癌。其中,晚期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作为乳腺癌的一个重要亚型,持续的内分泌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治疗的进行,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内分泌耐药,导致病情进展。此时,及时的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在新型药物的研发中,Elacestrant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SERD类药物,在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人群中显示出更显著的疗效。


本文分享了一例初诊时ECOG评分为1分的晚期HR+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经验,该患者在经过长达5年的内分泌治疗后,启动四线治疗方案,经过Elacestrant联合瑞波西利治疗3周期后肿瘤评价为部分缓解(PR),并已经稳定了14个月,累计OS 近6年。通过该病例,我们特邀专家共同探讨了治疗方案制定背后的考量因素,以及联合用药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面的表现。

病史简介

基本情况:杨某,女性,67岁。

初诊情况(2018-12-19)

主诉:发现左乳肿物5年余,诊断左乳癌,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右乳转移,左胸壁转移近1月

既往史、个人史:体健,否认慢性病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及肿瘤病史

现病史:

 · 2013-11 体检发现左侧乳腺肿物;此后患者未行进一 步系统检查与诊治,仅行中药治疗

 · 2018-12 患者自觉肿物较前明显增大,就诊于外院

 · 2018-12 于外院行左乳肿物穿刺活检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

2018-12-19至2019-02-20:

来曲唑2.5mg po Qd+哌柏西利125mg po d1-21/28天一周期×2周期

2019-02-27至 2021-11:

来曲唑2.5mg po Qd+哌柏西利100mg po d1-21/28天一周期×28周期


疗效评价:

图片
图片

5周期后:胸壁转移灶、双侧乳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双侧腋窝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

图片
图片

7周期后:胸壁转移灶、双侧乳腺病灶较前进一步缩小;双侧腋窝淋巴结较前进一步缩小

二线治疗

2021-11-02 至 2021-11-29:

氟维司群 500mg im d1,15

哌柏西利 100mg po d1-21/28天一周期×1周期(第1周期)

2021-11-30 至 2023-08:

氟维司群 500mg im d1

哌柏西利 100mg po d1-21/28天一周期×23周期

2023-08  全面复查疗效评价PD(PFS2 21m+)

2023-09-04  在B超引导下行右乳肿物穿刺活检术

三线治疗

2023-09-15 至 2023-11-20:

西达本胺 30mg po 2/w   

依西美坦 25mg po Qd/28天一周期×3周期

2023-09-16 左乳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示:

图片

2023-10-23 左乳肿物穿刺活检组织基因检测结果

图片

四线治疗

2023-12 至今 :

Elacestrant 345mg po Qd

瑞波西利 400mg po Qd d1-21/28天一周期×12周期


疗效评价:

2024-04-09  复查胸部CT提示疾病部分缓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4-10-02复查胸部CT对比2024-06-27胸部CT:

双乳皮肤广泛不均增厚同前;前胸壁深部肿物同前,短径约8mm;双肺散在小结节同前,均小于5mm;双腋窝多发淋巴结同前,现短径小于5mm;纵隔、双肺门及锁骨上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双侧未见胸水征象;胸廓诸骨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征象;扫及肝囊肿、左肾上腺增粗。


病例小结

图片





专家点评

图片

邸立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分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内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慢病乳腺癌整合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请您详细介绍该患者的治疗经过,并阐述四次治疗方案背后的考量因素。

该患者为一名老年女性,首次就诊时被确诊为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


首次治疗,我们选择了标准的内分泌治疗方案,即采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哌柏西利(CDK4/6抑制剂)。这一方案的选择基于其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的广泛应用和显著疗效,旨在通过抑制雌激素的合成和细胞周期的进展,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该方案实施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并维持了接近三年的时间。


在二线治疗中,鉴于患者病情出现新的变化,我们更换了内分泌药物为氟维司群,同时保留了哌柏西利。这一调整旨在通过更换药物来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同时保留部分一线治疗中的有效药物以维持疗效。此方案再次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并持续了20几个月。


进入三线治疗阶段,我们进行了病理和基因检测,并根据结果选择了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甾体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然而,这一方案并未达到预期的疗效,病情在两个月内再次进展。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存在ESR1突变,这是导致内分泌治疗耐药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四线治疗中,我们选择了Elacestrant联合瑞波西利。Elacestrant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SERD类药物,在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人群中显示出更好的临床疗效[1],特别是在ESR1突变的人群中。这一方案的选择旨在通过针对ESR1突变的特异性治疗,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患者从2023年11月治疗至今,3周期后肿瘤评价为部分缓解(PR),目前已治疗14个月,患者病情稳定。


Elacestrant与氟维司群相比有哪些不同和优势?

Elacestrant与氟维司群相比在多个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在使用方式上,Elacestrant为口服制剂,使用更为便捷,而氟维司群则需要通过静脉肌肉注射,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便。

在临床疗效方面,Elacestrant在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人群中显示出更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在ESR1突变的人群中,Elacestrant的疗效更为突出。这一优势使得Elacestrant成为内分泌治疗耐药患者的重要选择。


复盘该患者的治疗经过,是否存在优化的空间?

在复盘该患者的治疗经过时,我们认为存在一些可以优化的空间。


首先,基因检测应该在确诊前和治疗进展中更早地进行,以指导精准的内分泌治疗。如果在一线或二线治疗中就进行基因检测并发现ESR1突变,我们可以更早地使用有针对性的内分泌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在CDKi的使用上,虽然哌柏西利在该患者的治疗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但其在CDK4/6抑制剂的跨线使用中数据并不充分。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二线治疗中换用其他具有跨线阳性数据的CDK4/6抑制剂,如阿贝西利或瑞波西利等,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Elacestrant的疗效是否超出了您的预期?如果在二线治疗中用Elacestrant代替氟维司群,是否有可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Elacestrant在该患者中的疗效确实非常显著,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如果在一线治疗进展后就进行基因检测并发现ESR1突变,然后更早地使用Elacestrant进行治疗,那么患者可能会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果在二线治疗中用Elacestrant代替氟维司群,对于存在ESR1突变的患者来说,确实有可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一替换将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于基因检测的时机,您认为该患者在三线时接受基因检测是否是一个好的时机?如果在更早的时间进行检测,是否会对您的治疗策略产生影响?

对于晚期HR+乳腺癌患者来说,更早地进行基因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在该患者的治疗中,虽然我们在三线时进行了基因检测并发现了ESR1突变,但如果我们能够在一线或二线治疗中就进行基因检测并发现这一突变,那么我们可能会更早地使用有针对性的内分泌药物进行治疗。


因此,从优化治疗策略的角度来看,更早地进行基因检测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此外,持续进行ESR1突变监测也非常重要,因为ESR1突变与内分泌耐药密切相关。通过动态监测ESR1突变的变化,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内分泌耐药的情况,并根据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该病例中Elacestrant联合使用的安全性如何?联合用药时需要关注哪些安全性问题?所联合药物的剂量是否需要调整?

从EMERALD的研究[1]来看,Elacestrant的安全性是可控的。在该病例中,我们将Elacestrant与瑞波西利联合使用,整体来说毒性没有叠加。然而,在联合用药时,我们仍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胃肠道反应、乏力、血脂异常等不良反应,以及瑞波西利可能带来的骨髓毒性和肝毒性等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监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在该病例中,我们使用的瑞波西利剂量为400毫克,这一剂量兼顾了患者的骨髓毒性情况。然而,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我们仍然需要继续进行临床研究和探索更安全的用药剂量和方案。

[1] Bidard FC, Kaklamani VG, Neven P,ET. Elacestrant (oral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degrader) Versus Standard Endocrine Therapy for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ga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III EMERALD Trial. J Clin Oncol. 2022 Oct 1;40(28):3246-3256. doi: 10.1200/JCO.22.00338. Epub 2022 May 18. Erratum in: J Clin Oncol. 2023 Aug 10;41(23):3962. doi: 10.1200/JCO.23.01239. PMID: 35584336; PMCID: PMC9553388.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