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周斐教授:2025 CSCO指南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的更新要点
肺癌之音 1265次浏览
2025-04-24

图片

编者按


图片

为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规范化发展、提升肿瘤医师的诊疗与科研水平,2025年CSCO指南大会于4月18日至19日在济南山东大厦隆重召开。大会邀请全国肿瘤领域专家齐聚一堂,通过专题讲座和深度解读,全面展示最新版CSCO诊疗指南的核心内容与更新要点。


CCMTV肺癌之音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斐教授为我们分享2025 CSCO指南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的更新要点。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图片


1


在2025年CSCO指南中,针对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治疗路径是否有新的优化?这些调整分别是基于哪些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考量作出的?


在2025年CSCO指南中,我们对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路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此次调整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过去一年国内外、特别是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临床研究成果;二是新药NMPA的获批情况。



EGFR敏感突变

在一线治疗方面,指南新增了瑞厄替尼、瑞齐替尼为Ⅰ级推荐,同时将化疗联合奥希替尼的推荐等级上调为Ⅰ级推荐。这一调整依据于瑞厄替尼、瑞齐替尼的两项III期研究结果,均显示出相比第一代EGFR TKI具有显著的PFS获益,且已获得NMPA批准。而化疗联合奥希替尼的推荐上调则基于FLAURA2研究结果,该研究证实该联合方案较奥希替尼单药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


靶向耐药后如何延长患者生存期是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问题。靶向耐药后,指南新增了伊沃西单抗联合化疗作为Ⅰ级推荐,依据于HARMONi-A研究结果,该研究显示,在EGFR敏感突变患者TKI治疗失败后,伊沃西单抗联合化疗相较于单独化疗显著改善了客观缓解率(ORR)、PFS,同时总生存期(OS)也有延长趋势。该方案也已获得NMPA批准用于该类人群。


此外,指南还上调了ORIENT-31研究中的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化疗的推荐等级至Ⅰ级。该研究显示该联合方案无论在ORR还是PFS上均优于化疗,且已被NMPA批准并纳入医保。


同时,指南新增了芦康沙妥珠单抗作为Ⅱ级推荐。这项推荐主要基于其关键研究OptiTROP-Lung03 研究的结果,相较于多西他赛,芦康沙妥珠单抗在ORR、PFS以及OS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基于这一研究结果,在2025年3月,NMPA 已正式批准该药物用于 EGFR 敏感突变患者,在既往接受过靶向治疗及含铂双药化疗耐药后的后线治疗。因此,经过全体委员会的投票,最终将其列为Ⅱ级推荐。



ALK阳性

在ALK阳性NSCLC方面,新增依奉阿克(一款国产ALK抑制剂)为Ⅰ级推荐,其相较于第一代ALK抑制剂具有显著PFS优势,且已获NMPA批准。



ROS1阳性

对于ROS1阳性晚期NSCLC患者,指南在一线治疗中将瑞普替尼作为I级推荐,新增他雷替尼和安奈克替尼作为I级推荐,这三种药物都已被NMPA批准用于ROS1阳性晚期肺癌的治疗。



KRAS突变

针对KRAS G12C晚期NSCLC,指南新增氟泽雷塞、格索雷塞作为二线及后线治疗I级推荐,该推荐基于其在II期注册研究中展现的疗效,ORR 50%左右,mPFS超过9个月,同时也已被NMPA批准。



HER2突变

针对HER2突变晚期NSCLC,指南上调德曲妥珠单抗作为I级推荐。在中国人群中,德曲妥珠单抗的ORR达到 58%,中位 PFS 超过一年,与全球数据高度一致。基于DESTINY-Lung5,NMPA 已于 2024 年 10 月批准该药物用于 HER2 突变的晚期 NSCLC 患者的后线治疗。



MET突变

针对 METex14 突变的患者,我们也上调了两个关键药物的推荐等级:卡马替尼上调为I级推荐,赛沃替尼同样上调为I级推荐。这些调整基于两款药物分别在去年获得了 NMPA 批准的相应适应证。


以上就是我对于驱动基因阳性晚期 NSCLC指南更新的简要梳理。由于时间关系,可能还有部分遗漏,敬请大家谅解。


2


在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治疗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人群分层,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治疗决策?目前在这一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或实践探索?

目前我们对肺癌的认识仍在不断发展。过去我们将肺癌视为一种单一疾病,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现在了解到,肺癌其实是一类由不同分子驱动因素所致的异质性疾病。在当前的认知框架下,我们已经能够根据不同的驱动基因,将肺癌划分为若干亚型,并针对这些亚型制定相应的靶向治疗策略,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困扰我们的一点是:一个肿瘤往往不仅仅携带一个主要的驱动基因,还可能合并伴随突变,比如STK11、KEAP1和TP53 等。这些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对治疗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当驱动基因合并这些伴随突变时,靶向治疗的效果往往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可能导致治疗反应降低的基因加以重视,并探索强化治疗策略。目前也有多项研究正在进行,评估在存在伴随突变的情况下,是否通过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手段,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分子标志物是ctDNA(或我们所说的 MRD,微小残留病灶)。研究显示,在接受靶向治疗后,部分患者能够实现 ctDNA 的清除,这类患者的预后普遍优于未能清除者。对于那些未实现ctDNA清除的患者,目前的标准仍然是继续靶向治疗。但我们是否也可以探索更为个体化的应对策略,对这部分患者也进行强化治疗,以进一步改善这些患者的治疗结局?我想,这正是我们未来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方向。




作者简介



图片

周 斐 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


  • 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IASLC 全球多学科实践标准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青年理事

  •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学分会 委员

  • 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秘书

  •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青年理事

  • 上海市申康青年岗位能手

  •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

  • 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

  • CSCO“35 under 35”“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师”、“科研达人奖”

  • 《中国癌症杂志》《Cancer Drug Resistance》《Cancer Advances》青年编委

审核:周斐教授
编辑:Dakota Zhu



图片
汇集最新最全的肺癌资讯
欢迎加入CCMTV肺癌医生群!

发送
肺癌之音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